12月1日下午,2023泰山·青年影评人论坛在泰山科技学院万画影城顺利举办。著名电影产业学者、专栏作家周铁东教授,知名影评人、电影学者、编剧肥内老师,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电影板块主管彭可老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嘉宾选手,电影评论中心师生代表等100余人出席活动。电影评论中心青年教师蔡雨涵担任活动主持。
2023泰山·青年影评人论坛是“第三届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启动系列活动的论坛环节,也是青年电影学者与电影爱好者共同探讨电影议题、相互碰撞创新思想的交流平台。本论坛以“多情感体验与电影共同想象”为主题,以“多情感体验:电影评论话语实践”、“共同想象:‘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批评”为分议题,在情感体验中寻觅电影评论话语实践之路,审视“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批评。
电影评论中心主任刘晨老师对前来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同学,致以热烈的欢迎,回顾了第二届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的成绩,介绍了第三届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的新赛制、新️规程,提到2023泰山·青年影评人论坛的召开让第三届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的揭幕启动变得丰满、生动,大家是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的重要见证者,希望本次论坛成为同学们思想碰撞的舞台。
本届影评大赛特别设立“青年评审”一职,由历届影评大赛获奖选手和国内知名院校的嘉宾同学担任。彭可老师为青年评审团颁发聘书。
电影,因评论而精彩,生命,因电影更广阔。万画影城,影评人共一堂。
论坛上半场以“多情感体验:电影评论话语实践”为主题,6位历届大学生影评大赛获奖选手依次进行发言。来自重庆移通学院的涂建阳、南京传媒学院的蒋雪纯、浙江大学的刘益铭、山东大学的樊简、山东艺术学院的刘星语、上海戏剧学院的陈杰分别进行各自的主题发言。大家从电影的时间性出发,阐述电影的时间流动与个体生命感知的三种交互可能;聚焦国产院线文艺电影,探讨其情感关照与认同;关注边缘性群体,对被诠释的影像中的残障形象进行深刻剖析;以《我的姐姐》为案例,讲述女性视角下的电影批评;对于主旋律电影中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批判见解;从短片的突围角度出发,对戛纳获奖短片《海边升起一座悬崖》与《地儿》进行比较性分析……
彭可老师对同学们的观影习惯表达高度赞扬,并对同学们的观点作出肯定评价,同时指出了同学们在影评写作上的一些常见问题,如本末倒置地套用电影去验证自己的理论,等等。彭老师提到,落笔写影评应该和看电影一样,都是基于最本能的冲动,而目前的“快餐式”电影解说和倍速播放功能极大地干扰了这种体验。电影评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于观众良好观影习惯的培养,但目前的影评产业市场还未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去造成这样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举办大学生影评大赛的初衷。
肥内老师十分赞赏本次论坛的主题设计,正如第三届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的主题“三生万物”,发言主题从对电影最初的探讨、再回归到电影的童年即“短片”,形成了一个回环。肥内老师从专业影评人的角度对前六位同学的发言逐一作出精彩点评,细心地为同学们提出了更多影评写作切入角度和实际论证方法,并希望在此之后能够给所有的电影创作者或影视学者开设此类课程,探讨如何引入影评写作的角度。
周铁东教授则指出当前影评写作的一大问题——“概念先行”,并希望在之后的影评写作中,同学们能作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更详实的阐发,形成更具逻辑的思维链条。周铁东教授不仅引用了自己的电影著作《号脉电影》中的论述,剖析全球的艺术院线即“Art House”在全球的生态环境,还从影评的起源讲起,让同学们了解影评发展的漫漫历程。最后,周铁东教授对同学们的发言作出很高的评价,直言“后生可畏,自己可以放心退休了”!
论坛活动的上半场结束。简单的茶歇环节后,老师与同学们的热情不减。
论坛下半场主题为“共同想象:‘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批评”。来自重庆移通学院的邓欢、泰山科技学院的孙唯璐、聊城大学的杨振、晋中信息学院的张宇萱和厦门大学的敖嘉发言,分别从“影视评论的转向”、“电影色彩”、“影片编码与译码的对垒”、“视频影评浪潮”、“接受美学视角下电影人设接受的情感因素”等角度出发,用影评话语作为锋利的笔触,书写着电影在生命中的重量。
评委点评环节。肥内老师认真聆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并从影评写作、发表与刊登的媒介出发,对下半场分论坛的主题作出深刻阐述;周铁东教授从影评人的语境出发,分析影评写作的面向群体、批判性意义和独立思考的意义;彭可老师从中国新商科集团的三个大学生影评大赛(即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三晋·光影杯全国大学生电影评论大赛、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对青年影评人的培养和发掘角度对本次论坛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
2023泰山·青年影评人论坛作为“第三届泰山·大学生影评大赛”启动系列活动之一,关注个体对影像文本的认知感受,建立了关于电影的共同想象,为大赛启动揭开新章。